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宋祖英为什么在今年两会上自我批评

2014-3-11 13:06| 发布者: old_acnw | 评论: 0

【导读】前几天,有人对宋祖英说,“现在有报纸批评你了,说就是你开了一个坏头,到金色大厅做演唱会”。“我想,我是开了个‘坏头’,但后来者应该有一个审核审批的过程,我们艺术走出去应该代表国家水平,国家应该有一个规范,是不是国家能控制?用一个标准审批?”她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比较喜欢宋祖英的演唱风格,感觉宋祖英为人也很厚道,但对宋祖英的后半句并不十分认同。因为宋的言下之意是,她能代表国家水平,而其他人却不能代表国家水平。可笔者要质疑:您的个人演唱会,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而她质问的“是不是国家能控制”也很好笑,这就如那些频繁公费出国的官员,却质疑国家怎么不控制官员公费出国一样,显得很滑稽。

        有关中国艺人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新闻,在近十年间可以说发生了“乾坤大逆转”,即由百分百的正面转变成了百分百的负面。2003年11月23日,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歌唱家宋祖英应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府邀请,在金色大厅举办了一场独唱音乐会。这次演唱会被媒体称为具有历史突破的标志性事件,因此广受海内外关注,国内主流媒体更是成篇累牍地加以宣传,宋祖英的人气也是直线上升。一时间,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乃至能登上金色大厅的舞台,都被看作是实力的象征。而正因为这样的舆论导向,中国艺人在金色大厅演出的频率开始加速。据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透露:去年前8个月,共接待133个中国音乐团体,大部分都是来“镀金”的。

        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从怀疑某些要人出访受到当地大量华人、华侨迎接的壮观场面,是有关方面刻意安排的结果,到怀疑这些不懂外语的中国演员,唱着外国人听不懂的民歌,缘何还有那么火爆的市场,会不会是中国相关机构“公费埋单”的结果?
事实也正是如此,按照这位参赞的说法就是:“他们并不在乎有没有人买票,有的团体直接‘把一摞票往门房一放就走了’,演出当天一半座位都是空的”。那么,消耗巨资在金色大厅演出的费用由谁来埋单?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一语道破了天机:“这133个团怎么消化?里面有中央级写条子的,有军旅写条子的,有各省市领导写条子的,使馆压力太大,搭上钱都没人看。”

        去年《新华网》曾报道:一场上座率不错的演出,台上正唱着,台下观众却忽然少了一片,原来这是下一个节目的“演员”去候场。大家“你刚唱罢我登场”,互为观众与演员,让在场的奥地利观众目瞪口呆。而《人民日报》更是直言不讳地质问:维也纳金色大厅咋成中国人“卡拉OK厅”?

        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写条子”,就是利用公权力来办私事。而因为金色大厅完全是市场化运作,谁有钱都能上台演出,那么“写条子”就只能是解决经费和“冷场”问题了。而按照国内一些演出的运作模式,那就是由有关部门把门票包下来,然后赠送他人。而有了免费观看,金色大厅的人气也就不至于那么低落。

        从百度披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过个人演唱会的中国人名单看,除了廖昌永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外,宋祖英、阿幼朵、谭晶、史依弘都仅能在华人区拥有市场。而这4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制中人”。因此值得联想,她们的花费最终或是由我等纳税人“埋单”。

        笔者近几年一直在高调呼吁取消军队文工团、体工队,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些人无谓地消耗了本不宽裕的国防费。如宋祖英、谭晶这样的军旅歌手,去金色大厅的花费最终或是由所在单位“埋单”,汤灿在雅典国立音乐厅举办的《2008“光荣与梦想”奥运之旅》演唱会,运作模式也还是这么回事。

        而正因为去金色大厅演出不需要自己“掏腰包”,却能扬名立万,才会令中国艺人对此趋之若鹜,让金色大厅变成了“金钱大厅”,变成了中国人的“卡拉OK厅”。

来源:搜狐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