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这才是中国经济的“终极炸弹”?

2017-2-15 12:35|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周密金融

导读: 只有6亿人口的中国,你能想象么?中国人口严重萎缩:2100年将跌至6亿?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到本世纪末,还有多少人口?到底是10亿还是6亿,甚至更少?一场争论正在人口学界展开。

(摘自联合国《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

2100,看似遥远的未来,却在今天大势已定。

2100年中国人口:10亿还是6亿?

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近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发言引发这场争论。她在发言中表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

在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都表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不可能维持在10亿的水平;即使立即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中国人口到2100年也难以超过8亿,更大可能是低至6亿甚至更少。而且,人口萎缩不会到2100年就停止,在此之后将进一步快速萎缩,除非生育率恢复到更替水平(即2.2的生育率,统计显示2015年生育率为1.25)。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李建新早在1997年就做过不同政策选择下中国人口数量的预测。根据他当年的预测,如果实行生育政策晚调方案,中国人口在2100年的总量为9.52亿人。中国在2016年初放开全面两孩,接近李建新设定的晚调方案。

李建新向第一财经表示,当时设定的是,生育政策调整之后,总和生育率将回升到2,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的经验来看,回升到这个水平几乎不可能。因此,他认为最终实际的人口数量将大大低于他当年的预测结果。

易富贤2015年在《大国空巢-图文版》中预测,2016年中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生育率只能从2015年的1.25上升到2017年的1.4,然后会沿着韩国和台湾地区过去的老路继续下降到2035年的1.1,假设此后的生育率能不断回升到2056年的1.30,然后保持稳定到2100年。那么210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只有5.6亿。

黄文政假设全面放开后的自然生育率比2010-2015年的实际生育率高出20%,然后再假设中国未来生育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随社会发展水平上升的变化,遵循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路径。在考虑到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及2017年全面放开生育之后的堆积反弹,在不鼓励生育的前提下,他预测中国到2100年的总人口为5.8亿,到2150年则会进一步降到2.8亿。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学者王广州认为,对人口数量做30年以上的中长期预测,更重要的是预警意义。这样的预测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最好是给出一个区间的概念,而不是高、中、低的概念。第二,这样的预测只是一个趋势判断,而且是目前认识条件下的趋势判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生育率被严重高估

第一财经查询资料显示,郑真真的预测与联合国人口署的中方案一致,而中国人口减少到6亿的预测则与联合国人口署的低方案比较接近。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04亿。这是联合国的中预测值,其低预测值是6.13亿,高预测值则为15.55亿。

黄文政认为,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低预测值比较合理,而中预测值严重高估,更不要说高预测值了。

人口预测的关键假设是对未来的总和生育率的设定。根据联合国中预测方案,中国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被假设为1.55,2015到2020年为1.59,2020-2030年为1.66,2045-2050年为1.74,2095-2100为1.81。

李建新、王广州认为,这组数据明显高于中国的实际生育率水平。易富贤、黄文政则认为即使强力鼓励生育也不可能将生育率提升到如此之高。

中国现在的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10、2011、2012、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2015年,中国1%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5。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官方统计数据并没有被卫计委等相关部门充分采信。

黄文政分析,联合国在2010年报告中对2010-2015年中国生育率的低、中、高预测值分别为1.31、1.56、1.81,即使是其低预测值1.31,也比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10-2013年数据的最高值的1.26还要高4%,比这4年的平均值要高11%。人口学者梁建章、黄文政针对联合国的该预测曾撰文《联合国不应严重高估中国未来人口》称,联合国长期高估中国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量。比如,在2000年联合国预测中国2010年到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9,2015年预测中又调低到1.55,但中国实际生育率水平仅为1.2左右。易富贤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他表示,联合国对中国的人口预测一直以来都不准确。比如联合国2012年版《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015年人口会达到14.0159亿,但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只有13.7462亿,三年的预测就误差了2697万。

不光是预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对当前人口数据的估算都出现较大误差。比如,其对中国2015年的0-14岁占总人口比例的估算为17.2%,高于中国官方的16.5%,而对60岁和以上占人口比例的估算为15.2%,低于中国官方的16.1%。

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高估中国生育水平的不光是联合国,中国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口学界对人口形势的估算和预测也一直倾向于保守。他分析,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本国策下,保守体现为宁愿高估而不是低估生育水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时对出生人口数量预测的巨大误差就是一个明证。

本世纪末人口降到6亿有多可怕

中国人口在2100年可能跌至6亿, 这意味着不到百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将减少一半。对于这一判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绝不可能。

黄文政认为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人口数量是指数变化的,而人们的直觉往往是线性的。用线性直觉去判断指数变化的趋势,自然会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而且对长期效应的低估会远胜于对短期效应的高估。

人口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慢性问题,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段,几乎看不到变化,但放在几十年乃至百年区间来看则是触目惊心。因此,人口政策最忌只看眼前,而是要从长计议,至少要前后各看百年以上。

黄文政提醒,中国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在峰值附近的一二十年,人口的上升和下降都会非常缓慢,这个特性更让人们难以认识到之后是雪崩式的衰减。

如何才能拨开人口总量的迷雾,看到人口未来变化的汹涌暗涛?多名人口学者建议要聚焦于每年出生人口的变化。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700万,在未来10年,中国处于生育旺盛期23-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40%以上,而中国生育率即便按1.5计算也只有更替水平2.2的68%。

“这两个因素叠加意味着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出生人口会降到700万以下。再放宽一些也就800万。即使到时生育率能够提升到更替水平,出生人口不再下降并且每个人都活100岁,总人口也不过8亿人。”黄文政说。

在提到本世纪末的人口减少时,郑真真还强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减少的是年轻人、新出生的人。这意味着,未来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结构并没有优化,老龄化的挑战更加严峻。这一观点得到受访人口学者的一致认同。

根据易富贤的测算,中国20-64岁劳动力与65岁以上老人之比将从2015年的6.5下降到2030年的3.3、2050年的1.7、2100年的1.1,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持续下降,而这些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这将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消费和创新能力减弱、养老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真的是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吗?

最近两天,关于中国人口本世纪末要降低至10亿还是6亿的话题被炒得火热。

关于10亿的说法:

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近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发言中表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

关于6亿的说法:

易富贤2015年预测,2016年中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生育率只能从2015年的1.25上升到2017年的1.4,然后会沿着韩国和台湾地区过去的老路继续下降到2035年的1.1,假设此后的生育率能不断回升到2056年的1.30,然后保持稳定到2100年。那么210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只有5.6亿。

上面的专家和学者应该都有自己建立的模型和各种数据支持自己的论调,不过人口的问题就像所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现象,只要有人参与就存在着无数多的变量。所以,究竟到2100年人口数字会是多少本身其实并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口对我们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一个处在中国大家庭中的成员的影响。

专家的担忧

中国的人口问题其实并不是这两天突然冒出来的,这是一个持续了很久的现象。专家们既然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忧虑。

说到人口下降的忧虑,就要拿出目前我国人口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上海,来说明问题。

这里要搬出一个概念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也可称为生育更替水平,因为它表明了能够替代父母双方所需的平均子女数。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为2.1而不是2.0(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总要高于2.1。

从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来看,一般生育率要2左右才能达到正常稳健的人口增长水平。


上海市生育率

而上海从93年左右生育率就已经跌破1,目前这几年一直徘徊在0.7的水平。北京的情况和上海类似,生育率连续18年低至1。这0.7是什么概念?目前北京和上海的生育率在全球排名垫底。

或许列举北京和上海的例子有些极端,从中国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生育率如何呢?


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和上海类似,都是在90年代初期,跌破人口更替率,目前稳定在1.5的水平。

专家的担忧似乎有些道理,低于正常人口迭代率水平,未来人口的降低似乎是必然。

为什么出现人口忧虑

都说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长期排名世界第一。人口问题让我国忧虑好像有点为夷所思。其实由于历史等原因,建国后我国的人口问题出现过几次反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人口变化:

第一次变化: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的中国,在建国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猛。在1949-1957,平均出生率3.57%,人口净增1.05亿。后来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人口增长率降低。

第二次变化:在自然灾害过后,重新步入生活正轨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在1962-1970,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在经历过生育率最高峰之后,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生育率再次回落。

第三次变化:第二波高峰人群,逐渐进入生育年龄让中国人口迎来第三波高峰。1981-1990,平均生育率2.15%,这一期间净增人口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随着计划生育力量的显现,人口逐渐被控知道现在。

可以看到前几次的人口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这一次有什么不同呢?

已经过世的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很早就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有过评论:

194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写过一本《生育制度》。他提出,生育必须通过一整套社会体系来进行保障。中国现在整个这套社会体系,对生育是不支持的。现在上海小孩下午3点钟就放学了,如果没有老人照顾的话,就没有任何办法。这样下去,中国的养育成本会越来越高。

现实情况就像费老所说,根本上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造成的房价、教育费用等生养成本高是生育率低的核心因素。除此之外,我们多年来对计划生育的推广,已经让年轻人习惯晚婚晚育。

人口下降真的可怕吗

确实,目前我们的社会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生育率下降是达成共识的。可人口下降真的像专家学者所说是洪水猛兽?当然不是。

日本和中国,无论是发展路径还是人口结构都被广泛对比。因此日本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值得中国借鉴的例子。


2010年中国人口结构对比1990年的日本(左图为日本,右图为中国)


2030年中国人口结构模型和2013年日本人口结构的对比(左图为日本,右图为中国)

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到,基本上中国的人口变化和结构类似于20年前的日本。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年轻人则相应降低。倒金字塔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众所周知,日本的生育率30多年来都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主要看日本的生育率

日本的生育率除了二战之后有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60年代就缓慢步入低潮。那么日本经过老龄化,出生率低迷的这么长时间,日本的经济真的很落魄吗?

事实上,即使经历所谓失去20年,日本的经济依然强大。甚至远比外界想想的要好。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经济表现并没有太糟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GDP增速在2012和2013年甚至超过了德国。目前尽管中国GDP超过日本几年时间,目测范围内日本第三的位置稳固。

GDP作为宏观数据可能很概念化,从微观的角度我们来看看日本经济现状:

就业率:

如果用一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就业率当之无愧。因为社会繁荣才有大量的工作需求,人民有工作才能幸福。


日本就业率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到,日本的就业水平连年上升,2015年更创历史新高。更加令人意外的事,日本的女性就业率竟然高于男性。据悉,日本女生的就业录用率为81.9%,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7个百分点,系1996年调查开始以来同期最高值。与此相比,男生的录用率为78.9%,同比增加2.7个百分点。

女性就业率高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的平等和进步。

核心制造业:

日本制造一直是日本的骄傲。老龄化并没有抑制日本强大的制造业。

全球计算机硬盘驱动器所使用的马达,约有75%来自于一家叫做日本电产(Nidec)的企业;

用来调节汽车反光镜角度的微型马达,大概90%由万宝至马达(Mabuchi Motor)生产;

用于制造LCD面板的蚀刻机,80%由TEL(Tokyo Electron Ltd., 东京威力科创)生产;

将硅片变成计算机芯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硅片容器,60%是由Covalent材料公司生产的。

所以尽管在消费电子领域日本制造好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更加高端,更加隐藏的部分日本制造依然坚挺。

智能化:

日本政府当然也意识到人口的问题。由于拒绝使用移民来填补劳动力。日本采取另外两种办法解决问题,除了上面说的增加女性就业,还有就是智能化,真正让机器人代替人工作。日本的智能化产业走在世界的眼前就已经说明问题。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生育率低、老龄化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

人口问题就没有解决办法吗?

上面说道人口问题并没有想象的严重,同样人口问题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解决人口增长的问题上,俄罗斯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人口下降是长期困扰俄罗斯的 “危机”。俄罗斯政府用了多种政策刺激生育。

2007年实施了“母亲基金”项目,生育第二个及更多孩子的家庭就可以申请,每生一个孩子可以得到25万卢布。这笔补贴可以用于偿还住房贷款、支付教育费用、进行养老金储蓄等。

2013年起,俄罗斯在人口出生率较低的66个联邦主体地区实施了新的补贴,即生育第三胎或更多子女的家庭,在新生儿满三周岁前,每月还可获得5000至11000卢布不等的补贴。 

为了让女性在生育后没有后顾之忧,2013年12月俄罗斯通过法案,确保生育三个孩子的女性可以有4年半的产假在家照顾子女,并且会获得一定的补助。为了鼓励在职女性也积极生育,还规定产假时间算入工龄,女性可以随时要求返回工作岗位。

上述这些政策让俄罗斯的生育率从1999年的1.16回升到2012年的1.6,走出了“低生育率陷阱”。2012年,俄罗斯宣布人口政策取得成功,2013年俄罗斯人口更实现了自然正增长。

中国的未来

人口问题是一个动态的问题,众多专家从静态的观点出发看中国发展当然会有各种耸人听闻的论调。笔者从个人的观点出发基于以下几点认为我们中国能够解决人口问题的困扰。

一、人口红利老观念要转变

中国的发展是靠人口红利,大量的适龄廉价劳动力为我们中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我们不能只把依靠廉价劳动力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目前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等,其实都是在转变中国原本低附加值,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更为高端,更为精细的高附加值产业过渡。那么就像日本一样,在迈向更高端产业、更加智能化的路上,我们不会再像以往一样对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

二、中国政府不同于西方和日本

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不能让人口重新回复增长不代表中国就不可以。我们要相信我们中国政府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和多样化的政策手段来帮助解决人口问题。

比如,目前生养问题主要就是房子、教育等。

政府可以对多生养孩子的家庭提供更为低息的贷款;给多生养子女的家庭教育基金;在各种医疗教育等问题上给予政策倾斜;给生育的母亲多种优惠政策和补贴。

相较于俄罗斯,要知道我们中国政府无论是财力物力和政策执行力度只会强不会弱。

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的观念会形成

计划生育推行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的矛盾。即使是为了全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在推行的初期甚至中期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抵触。所以,计划生育的观念不是不能扭转的,尽管刚开始可能也会有各种的尴尬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十几年之后人们的观念会是怎么样,谁能预计呢?

美国曾经也有过对生育不好的观念盛行的时期,最终十几年不到完全扭转了局面。

四、生养成本也会变化

生养成本从根本上是市场行为。人口如果真的降低,那么从需求的角度来说这部分有效需求就不存在了。而市场供给,比如房子、学校、医院、食品等等却几乎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到时候,市场本身就会纠正一些偏差,让生育的成本自动的回落。如果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那么养育孩子可能就更加不是问题。

五、中国的全球吸引力

这一点估计很多人不会认同,一般的东亚国家的移民政策都是比较严厉的。但是这里我们说的不仅仅是移民,更是吸引全球的人才。目前全球局势动荡,欧洲可能分裂,美国经济一直也没什么太大的起色,各国都有各自的问题,恰恰中国是目前最有活力的经济体,甚至没有之一。向来经济越有活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目前也能看出有这样的态势,全球化的人才来到中国。所以,如果我们的政府在配合推出优厚的条件,那么全球人才来到中国也不弥补我国人口短期遇到的问题。

尾巴

任何国家在不同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专家和学者能够指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实也是对国家发展有好处的。问题不可怕,只要认识到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中国能成为世界唯一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对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国家,包括我们自己充满信心。

没有人,怎么发展经济?一切人类劳动,只有在有人的环境里才具备基本的意义。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