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在你倒霉时点赞的往往是真朋友

2015-6-11 16:14| 发布者: jenny | 评论: 0 |来自: 澎湃新闻

导读: 如果有一天朋友对我说“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心安了”。我会很满足地接受,这不是“友尽”的信号,而是“友谊没有尽头”的另一种诠释。不相干的人,谁会和他做比较呢?
那几年老M一直为他老婆工作的事四处求人,他一直希望把他老婆从县里调动到市里。见过他老婆几次,不算温婉,脾气有些大,但老M还是很爱他老婆的。孩子上小学,在市里跟着老M生活。每天送孩子上学后老M匆匆赶到单位,孩子中午吃小饭桌,下午下班后老M又匆匆回家给孩子做饭,盯孩子作业。那时候还没流行“暖男”那个词,大家都称老M好男人。

后来,老M老婆工作的事情终于落定,一家人在市里团聚了,不过老M却很少再提及他老婆。过了很长时间,突然又有人关心起老M老婆工作的事,老M撇撇嘴,“不提她,走了。”没病没灾的,大家也能领会老M说他老婆“走了”,其实也就是“离了”的意思。

离异后的老M很长一段时间情绪都非常低落。有一天他主动说起前妻,忿忿中带着不屑。离婚后他们因为孩子的事还会有联系,每次她老婆都会说“好合好散,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啊,你过得好了,我过得才安心”。我说你老婆这话说得挺好啊,很多夫妻因为各种原因离婚,离婚后形同陌人甚至彼此仇恨,你看人家还能这么真诚祝福你,这也算修养啊。

老M耻笑,“你不知道她为啥跑吧?她是外面有了人才跟我离婚的。她的祝福多虚伪啊,明明是她出轨对不起我,所以她会觉得只有我过得好了,她的内疚才会少一些吧?我偏偏要有事没事给她打电话‘叨扰’她一下,反正有孩子这个借口。”

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也就放心了


那时候正在播一部流行剧《马文的战争》,剧中马文对他前妻呵护依旧,只要他前妻有困难张口,马文会毫不犹豫施以援手。马文的现任女友说,“这才是有情有义的男人啊,如果对前妻那么绝情,这个男人对我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说老M你应该学习人家马文啊,你前妻现在有困难保证不会找你,但你也应该祝福人家啊。结果,老M狠狠地“呸”我。知道老M人不坏,他只是心情太糟糕而已。

担心老M难受,只能“反着方向”宽慰他。我说你多无聊啊,人家都把你放下了,你偏偏还要“纠缠”,一点儿都不爷们。

前几天看视频节目《你正常吗》,又想起了老M的这些往事。节目中有一项调查,“得知别人更倒霉,你的心情会不会变得更好?”45%的受访网友觉得这种心态很正常,55%的人认为这种心态不正常。如若当年老M也能参加这项调查,我想,他一定是“45%网友”中坚定的一员吧。对方有负于他,他为什么不能希望对方过得更倒霉些?之于离异后对方的祝福,潜台词是“你过得好,我就不觉得愧疚与你;你过得好了,也就没心情来干扰我现在的幸福了”。

不知道那句很“诗意”的网络流行语“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心安了”到底是如何流行起来的,也许是因为老M离婚的往事给我过“伤你的人给你的祝福都是虚伪的”暗示,我更愿意将那句“诗意”的流行语“翻译”成“从别人的倒霉中寻得获得感”。太多的情场恩怨都为“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心安了”做了注脚,分手后“带着怨恨没有祝福”大概也不能简单地归为一种恶吧。

暂且抛开情场上“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心安了”,现实生活中,我一点也不觉得“从别人的倒霉中寻得获得感”就一定是恶魔心理。

微信朋友圈里,如果你同时发布两则信息,一则是钥匙落在屋里自己被反锁在门外;另一则是自己吃了顿美餐,你看看哪个被点赞的几率更高?当然,这只是社交媒体圈里的嘻哈,没人会真正希望你倒霉。

从别人的倒霉中寻得获得感,其实你也未必希望别人更倒霉,只是想多给自己一点自我认可罢了。比如,我和朋友同时买了一支股票,等我把它卖掉而朋友坚持持有时,至少在一个小时内我依旧会关注它的涨跌。如果股票跌了我会暗自开心,因为与我相比朋友倒霉了。我并不是不希望朋友多挣钱,而是在我卖出股票的那个时刻,我希望我能确认自己“卖对了”,而这种确认,也许需要朋友的“倒霉”做参照。


(利昂·费斯廷格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以其认知失调理论著称。)

这大概就是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所说的“社会比较”吧。1954年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社会比较的理论,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当然,费斯廷格也指出,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感受,每个人无论在情场还是职场甚至更多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社会比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适当的背景因素不可缺少,这个适当的因素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谱:你会和你身边的同事比富有,但你绝不会去和比尔·盖茨比财富。

怯怯地说,我觉得自己生活中很多莫名其妙的小满足和小确幸都来自于这种“社会比较”,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个攀比心理很强的人。心理学家说,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只是勇敢地承认它在我心理驻足已久罢了。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