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互联网思维:生于刚需 死于痛点

2015-6-2 10:59| 发布者: archer | 评论: 0

导读: 这是一个盛嚣尘上的年代,只要跟生意和创业沾边的人都在大谈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行业,这是老树发新芽的“灵丹妙药”;对于落后者,这是弯道超速的“绝招”;对于新入场者,这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利器”。
事实果真如此吗?放眼广阔的泛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可以用“生于刚需,死于痛点”下一定语。

什么是刚需?一则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来告诉你

庄周在干涸的车辙中看到一条鲫鱼。鲫鱼央求庄周:“亲,我是东海里的百姓,现在困在这里,你能给点水救我吗?”庄周说,“No problem!我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南水北调送你回老家。”鲫鱼很生气:“有一点水我就可以活命,你说这种漂亮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找我呢。”——成语“远水解不了近渴”由此而来。“近渴”就是刚需。

互联网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情感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梯度,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们,其刚需是不同的。上述故事中的鲫鱼无疑有着强烈的生理需求,而庄周提供的极致产品——“远水”却只能满足他的归属需求,典型的货不对板。映射到现实社会,很多产品宣扬的独特卖点与用户的刚需明显背离,也许一时喧嚣,却最终沉寂,甚至沦为笑柄。


在现代中国,基础的产品、基本的生存已不构成人们的刚需,发展和享受才是,这种刚需表现为人们对更有价值的信息依赖、对更高品质的服务依赖、对更加便捷的渠道依赖。对此,中国国内有指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怎么满足呢?创新,或者说找痛点。


微信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满足了人们沟通的刚需(基于情感和归属的信息需求),而技术戳中的痛点则是all on line(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并且免费(相对于短信和电话而言)。从产品角度而言,聊天和朋友圈分享功能是微信的基石级应用,其他所有的应用比如公众号、微信支付、游戏、购物等都建立于这一基础之上。如果抽离了这一基础,再多的痛点应用也无法让用户尖叫出声。所以,任何企业在试图打造所谓的极致产品时,莫忘了建立基石级应用。


然而,出于对技术的迷恋,这个时代的人们都信奉上了“拜痛点教”,往往期待继续尖叫,哪怕只是个噱头。因此,仅仅满足刚需是远远不够的,一来人们喜新厌旧,二则企业渴望引领需求。微信版本不断升级,功能应用不断迭代都是在寻找新的痛点。


如何才能准确的找到痛点呢?


1300多年前,孙思邈老先生给出了这样答案——阿是穴,哪疼扎哪儿。1300年后,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创新来自于边缘。说法不同,意思一样,不要用惯性思维找痛点。而且,当旧的痛点消失,新的痛点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冒头。寻找痛点,不能靠臆想,需要观察用户并与之对话,这个痛点很有可能就是以往产品和服务的失控点或盲点。


关于失控点或盲点,在传统信息时代,用户可以将就,企业可以视而不见;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一切失控点或盲点都会放大,如果不做改变,痛点很有可能从用户身上转移到企业身上——好比电商对传统渠道的物理改造,造成了用户对互联网购物的心理依赖。害怕被痛点颠覆,这也是传统企业的惶恐所在。


不解决痛点可能会死,脱离现实造痛点也会死,但解决痛点就能包治百病吗?


如果那样的话,孙思邈老先生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了!满足用户的时代刚需,可以让企业赢得现在;基于边缘的持续创新,可以让企业拥抱未来。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