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被人称为“清华四子”,与徐志摩比肩,29岁却选择蹈江而去

2018-11-4 06:55|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导读: “‘美’开了一家当铺,专收人的心,到期人拿票去赎,它已经关门。”——朱湘


用性格决定命运来形容诗人朱湘,再恰当不过。

无媚骨,活得纯粹,在自己诗意的世界里,恣意流淌,我行我素。

但也正因为无媚骨,不肯妥协丝毫,所以注定在现实生活中不顺利。

性格让他有异于常人的才华,让他成为了天才诗人,也让他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艰难,格外艰辛。

一切都要从他的家庭说起,那里才是他性格养成的根基。

一九零四年,朱湘生于湖南沅陵,因此取名为湘,字子沅。

其实,他祖籍是安徽安庆市太湖县的,但是因为父亲在湖南做官,所以自幼便生活于此。

朱湘的父亲曾官至二品,母亲则是张之洞的弟弟张之清的女儿,朱湘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也还不错,但无奈,命运的大手一挥,一切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湘3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后来跟随父亲回祖籍安徽定居,但是未料,11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

他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孤儿。

他是由堂大哥养大的,后来被大哥带到南京读书。

但是他跟大哥因为年龄差距太大,根本就不亲密。

无父无母,还寄养在大哥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湘,性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孤僻,不会玩,不善与人交际;二是敏感多疑,自尊心极强。

这样的他,文字是最好的陪伴,也是最好的寄托。

于是,他爱上了写诗,几近疯狂,这是他唯一的情绪宣泄口。

他用一首首诗表达着自己的心情,渐渐写出了名声,年少便享有诗名。

待他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这种才能,便更加凸显。

1919年,朱湘考入南京工业学校,在那里预科学习了一年,第二年,他顺利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科班,并开始了在清华的学习生涯。

也正是在这里,他接触了新思想新文学,也加紧了自己的创作步伐。

时下流行的《小说月报》等刊物,经常能看到他的作品。

他与当时的学生诗人,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被人称为“清华四子。”


饶孟侃


孙大雨

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已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虽然小有名气,但他过的并不开心,因为孤高自傲,他很难与人愉快地相处。

当时,他们四大才子是租房同住,每天都会切磋诗艺,但即便志趣相投,朱湘的以老大自居的姿态,依然令其他人很不满。

但是总体来说,此时朱湘的生活是平静的,直到一个姑娘的到来。

这个姑娘名叫刘霓君,在朱湘还未出生时,他们俩就被指腹为婚。

朱湘对这桩婚事是极力反对的,尤其是接触了新思想,他更想摆脱包办婚姻。

一次,大哥前来探望朱湘,兄弟两人就在一旁客套地寒暄起来,但是谈着谈着,朱湘眼角一瞥,突然发现站在角落里的刘霓君。

他吃惊地望了望大哥,突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他一反笑脸,变得冰冷寡言。

倒是刘霓君,对朱湘甚是喜欢。

她仰慕他的才华,经常在报纸上细读朱湘的诗歌,对于她未来的夫君,她是满怀热情的。

她大胆地望向他,侃侃而谈着他的诗歌,以便获得好印象,言语里都是崇拜和爱意。

但是朱湘冷冷地打断了她的话,决绝地走了。

只留下刘霓君在旅馆里,独自伤心哭泣。

为了摆脱封建婚姻,朱湘把希望寄托在赴美留学上。

他想着只要他走了,这件事就能不了了之,他就能彻底远离包办婚姻。

可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被清华学堂开除了,此时距离他赴美留学仅剩半年。

可惜,但是也不可惜,因为一切都是他故意为之。

因清华校规严格,早餐时需点名,朱湘拒绝遵守此制度,故意多次不到,终于积累满3次大过(共迟到27次),而被开除。

这在清华大学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可谓轰动全校。

大家都在偷偷观察这位桀骜不羁之人,但即便被开除,他依然在校园优哉游哉,异常淡定。

故意违反纪律只是表象,内在的对抗,无法和世俗融合,太追求真我,才是真正的原因。

有同窗好友试图为他游说,被他拒绝了:“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化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

就这样,他倔强地离开了清华园,离开了他生活了三年的北京,只身来到上海。

没有了束缚的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创作新诗上。

也就在这时,那个已经被他遗忘的女子,再次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刚到上海不久,他就在大哥的口中知道刘霓君也在上海。

他对她并无感觉,但听完她的遭遇,他无端同情她起来。

刘霓君的父亲前不久去世了,兄长独占了家产,对她不管不顾,无依无靠的刘霓君只好来上海打工,自己养活自己。

他不由得一阵叹息,两人如此相似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同情心,他决定去看望刘霓君。

人生的际遇缘分,说来也真是神奇,也就是在人海中多见了那一面,朱湘对刘霓君的感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那一日,天气还很寒冷,朱湘穿过一片破旧的厂区,来到了离厂房不远的一排工棚区。这里是纱厂的洗衣房。

刘霓君正低头洗着衣服,手指冻的通红,低矮的厂房不时飘出各种难闻的气体。

眼前的这一幕,让朱湘产生了想保护谁的冲动。

两人是长久的沉默无言,还是刘霓君先开的口,她淡淡地说了句:谢谢你来看我。

回去后,朱湘辗转难眠,寻了个时机,再次来看霓君,这一次她生病了,在床上凄凄惨惨,却无人照顾。

他开始动摇了,表示愿意和她重新开始。

霓君无不感动,这个她深爱的男人,终于接受了她。

朱湘拉着霓君快步离开了纱厂,决定和她结婚。

这样看,朱湘颇有一股狭义的风度,仁慈的心肠。

但是即便如此,这场的戏剧性的婚姻,还是在现实中触礁了,婚姻的小船跌跌撞撞,最终沉入大海。

从讨厌到同情,从同情到喜欢,从喜欢到深爱,情书写的再浪漫,也无法掩盖“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事实。

婚后,朱湘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大量诗歌。

他在一心实现梦想,必然有另一个人过的很苦,但刘霓君没有怨言。

朱湘甚至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自己办刊物《新文》,专门收录自己的诗歌。

这无疑加剧了生活的困难,但她依然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1926年,朱湘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清华复学,还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在1927年,朱湘去了劳伦斯大学学习。

此时他和刘霓君已有了一双儿女。

在他留美期间,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多封情书。

这些情书后来被其好友整理出版,被称为新文学史上四大情书之一。

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致陆小曼的《爱眉小札》,郁达夫致王映霞的《达夫书简》,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湘行书简》,都被视为现代“情书”文学的“经典”。

虽然作者的风格各异,鲁迅的冷静,徐志摩的缠绵,郁达夫的热烈,沈从文的深沉,均各擅胜场。

朱湘这部《海外寄霓君》足可与他们媲美。


这些情书记录了朱湘对妻子的深情,传达了他的思念之苦。

可是异国相思苦,异国的生活也是很苦的,一方面他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省钱寄给家里的妻儿,另一方面,他又备受精神的侮辱和讽刺。

他先后换了3所大学,也没有获得任何文凭。

它先是因为教授读一篇有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后来又因为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加之一美女不愿与其同桌而再次愤然离去。

他丝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大不敬,他敏感的性格,让他无法容忍任何诬蔑。

他称国外的生活为“死牢”,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着个人尊严和祖国尊严。

他不得不提前回国,回国后,他被推荐到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人,月薪有三百元。

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足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文学救国”梦,被校方将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给激怒了,于是他再次愤然离开。

并且大骂,教师出卖智力,小工子出卖力气,妓女出卖肉体,其实都是一回事:出卖自己!

这一次离开,也预示着朱湘人生下坡路的开始。

他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因为失业,家里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窘境,他的小儿子正是因为出生没有奶吃,哭了七个昼夜,而后夭折。

刘霓君伤心越绝,锥心痛骨,她最爱的丈夫给了她很美的情话,但却未成给她安稳的生活。

举步维艰之时,他仍然不懂圆通,仍然宁折不弯。

于是夫妻关系逐渐恶化,婚姻几近崩溃。

失业后的朱湘,只有不断奔波,他先后辗转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但是无一例外,都因为性格原因,四处碰壁。

无奈,他只有依靠写稿为生,但是稿费微薄,还不定期,有时还发表困难。

到了1933年冬天的时候,身无一物的朱湘只剩下一堆书籍和自己写的诗稿。

妻子刘霓君看他无事可做,便托朋友帮他找了份工厂里的临时工作,但朱湘拒绝了。

想当初,他把她从工厂里救出来,现在反而是她把他介绍进去,自尊心强烈的他,根本不能接受。

他曾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朋友,性,文章。

而如今友情破裂,婚姻破裂,唯一挚爱的诗,也没能救他。

处处受阻,处处怀疑,处处是痛,但仍不愿低头,在遭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诗人朱湘终于频临崩溃,选择了蹈江而去。

那是冬日很寻常的一天,在开往南京的轮船上,一个精神颓废的青年,一手握着酒瓶一手拿着饴糖,腋下夹着诗集。

朱湘用最后的钱,买了一张船票,买了一瓶酒,还有一包刘霓君喜欢吃的饴糖。

他望着滔滔江水,很多回忆都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食不果腹的妻儿,想起了他那刚出生不就被活活饿死的小儿子,想起了因无钱医治而病死的另一个儿子,生活的窘困让他肝肠寸断。

他像一条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随时都会倾覆的小船,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恐惧和茫然。

他爱国,爱诗,爱刘霓君,但是却不知如何去爱,他没有给别人带来美好,反而自己更加破败。

江上的雾气已经消散,但寒风依旧,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朱湘纵身跃过船舷,淹没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之中,这一年,他29岁。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说:”古人有言,寿则多辱,结果就是多活一年有一年的耻辱。”

但是比起死的洒脱,勇敢地活更需要勇气。

朱湘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诗人,他悲情的一生,就是有勇气去死,没勇气活的典型。

他始终没能明白,握紧拳头去生比放手去死更有魄力。

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社会既“需要”平庸于“现实”之辈,也“需要”独傲于“理想”之人。

但是无论那种人,都需要平衡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任何一种极端,都是过犹不及。

朱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闻一多、徐志摩相比肩的大诗人之一,但他的凄惨身世令人扼腕。

他的一生是与残酷现实作斗争的一生,也是被现实无情打击和最终被抛弃的一生。

他的自尊意识,他的反抗精神,在维护国家的尊严上,表现得愈加淋漓尽致和崇高!

因此,从这一点上讲,他的背离,使他主动诀别了那个时代,而并非仅仅时代抛弃了他。

可以说,站着,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躺下,是一俱堂堂正正的尸体!

这是后人给朱湘最恰当的评价。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