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碳交易和中国的减排经济学

2013-8-14 15:20| 发布者: old_acnw | 评论: 0

【导读】目前,中国每年有100多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早逝;日益上升的气温又预示着海平面不断升高,粮食生产也将受到干扰。面对这些问题,这个由中央进行计划的共产主义国家正在尝试资本主义的应对方法:建立激励机制,让市场——而不是政府——来促成减排。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明了市场方法来应对酸雨,极其有效地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成本之低甚至超出了倡导者的预期。二氧化硫会造成河流和土地污染,并让建筑物加速腐蚀。

不过,美国后来发生了政策转变,让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尽管总量控制及交易体系因其成本较低而受到普遍认可,但国会仍断然拒绝采纳这套中国正在试行的方法。结果,奥巴马总统不得不通过政府监管的方式来进行减排,而消费者最终需缴纳更高的电费。

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已开始在南方城市深圳进行试点,为几年内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市场铺平道路。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已通过决议扩大并改善排放市场体系的欧洲一样,深圳也把建立碳排放市场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的方式。

根据深圳的计划,政府将为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市40%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公共建筑设定排放量额度。排放量低于定额的污染机构可将多余额度出售给其他机构,而额度的价格则由市场供需决定。因此,相关机构需要进行决策:是自身减排合算,还是购买多余额度合算。这些机构将持续承受压力,因为排放量定额会不断减少。中国还计划,明年再增加六个地区性试点项目。

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当中,已有超过20%参与到碳排放价格体系中。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另有约60个州、省份或国家正考虑采用类似方法。

碳排放总量控制及交易体系将环保目标与市场激励机制相结合。哈佛大学环境经济学项目(Harvar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rogram)主任、经济学家罗伯特·N·斯塔文斯(Robert N. Stavins)指出,传统的监管方式无法确保达到减排目标、会造成预料之外的新问题,而且代价过大

既然排放市场在经济学家、气候与消费者倡议人士及许多拥有并经营发电厂的电力企业中广受好评,为什么美国却背道而驰呢?

都是政治在作祟。在本轮经济衰退到来之前,对于建立碳排放市场的政治支持不断增加。包括2008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参议员(John McCain)在内的多名共和党人赞成以市场手段减排。众议院的民主党人2009年让总量控制与交易提案获得了通过,其中允许给化石燃料排放定价,但此举广受茶党(Tea Party)诟病。遭遇75年以来经济最低谷后,参议院不愿提起该议案,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成为国会的禁忌。

尽管如此,有几个州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加利福尼亚州于今年1月采纳该体系。美国东北部及中大西洋地区的9个州也已通过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来进行这样的实践。

在华盛顿,偶有微弱声音提出,希望通过征收碳税作为应对预算及环境问题的统一政策。但是,即便能实现,碳税税率恐怕也相当低,不足以实现所需的减排量。相比之下,通过碳排放市场产生的收益则可用于消费者的税收抵免,或是在其他方面减税。

美国仍有机会重拾二氧化碳减排的领导地位,并可通过借鉴欧盟等项目的经验,避免早期的努力付之东流。

随着温室效应日益突显,而对环境作出适应的成本水涨船高,无所作为的政治立场将难以为继。市场能够充分发挥美国优势。正如老布什总统(Bush)在讲到他为控制酸雨而制定的排放市场政策时强调的,此类市场手段调动了私营部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美国特色呢?问问中国人怎么看吧。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