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什么才是世界一流大学?向功利教育开炮的哈佛也许能给你答案

2017-7-14 10:06| 发布者: hubert | 评论: 0 |来自: 欧美内参

导读: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份报告“Making Caring Common”(中文意译为“让关爱他人之心在年轻人中普及“)引发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和行业讨论。


哈佛过去11年间的录取率变化

许多升学顾问专家都在纷纷预测今后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将如何改写,以及我们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应对。但很少有人去挖掘这场变革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这场源自于大学招生领域的变革对我们教育学生和孩子到底有哪些启发。

在谈及深层问题之前,我们在此把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一下。

首先,本报提及当今绝大多数美国高中生中将个人成就置于关爱别人之上(而这与美国的传统价值相悖)。考虑到大学招生规则对于教育的引领作用,本报告强烈建议美国大学招生系统作出必要的变革,便借此扭转上述“将个人成就置于关爱别人之上”的主流价值观。

为此,报告给出了三大目标,并就每一个目标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目标一:倡导更有意义的奉献、社区服务,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乎公众福祉的社会活动;

目标二:设置必要的机制合理评估学生在道德层面的活动参与(例如社区服务),充分考虑学生因种族、文化以及社会阶层之差异而在上述活动上的参与度差异。(根据此标准,坐着飞机去喀麦隆做社区服务不会比在本地区做义工更有优势。)

目标三:重新定义成就,以消除经济背景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并减少因过高的成就目标而生的压力。

对目标一(社区活动的参与),报告给出了四条具体建议:

1、持续的、有意义的社区服务;

2、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社区的问题和挑战;

3、真正的(从原文意思看应该是不不肤浅的,真正之意)、有意义的对于社会多样性的体验(例如贫穷);

4、能培养发展学生感恩之心和对未来的责任感的服务活动。

对目标二(道德参与及其对他人的贡献),报告给出了2条建议:

1、对于家庭的贡献;

2、评估学生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他人之需求并作出奉献。

对于目标三(重新定义成就),报告给出了5条建议:

1、强调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

2、告知学生招生人员知晓部分学生选择了过度的AP和IB课程;

3、警告并劝阻学生在升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指导;

4、提供必要选项以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

5、拓展学生对于“好”大学的认识。

上述的建议,虽然绝大部分对于很多有经验的升学顾问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早就遵循上述原则在操作了,但这些建议作为一个整体随着这份报告在这个时刻被提出来,其背后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有识之士对于越来越背离美国精英传统的功利主义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最初的使命并非在于培养具体的行业人才,而在于培养能进行批判思考并关注重大问题的“完整”公民,而这样的公民也是美国民主制度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但随着整体社会越来越现实,人们对于大学的态度也越来越务实甚至功利化。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名校视为个人品牌和职业成功的保证,而越来越忽视大学教育的本质与初衷。

最近的十几年来,美国USNews的大学排名日益普及,美国名校的录取竞争愈发激烈。下图哈佛在2004年到2015年之间的录取率也证明了这一趋势(请注意:Class2019表示2015年秋季入学,2019年夏天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录取决定可能在2015年4月作出-RD,也可能在2014年12月作出-EA)。 

在这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亚裔学生引人注目。这不但是因为亚裔学生多出学霸,还在于亚裔家庭极端重视孩子学业的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社会。例如著名的美国华裔虎妈蔡美华(AmyLynn Chua)出版的“虎妈战歌”就在美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亚裔们重结果和目标的达成,因而强调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要求,并强调通过刻苦的学习达成目标;而美国的传统教育重思想启发,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因此设置相对宽松的学术目标。这两种教育理念虽然我们一时难说谁对谁错,但很明显的是,人数总量不多的亚裔已经对美国的教育体系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前段时间纽约时报关于新泽西州某学区存在于白人和亚裔之间的争议就是例子。


虎妈蔡美儿

不管如何,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一样,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不断滑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度关注个人成就,过度重视名校录取导致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和标准化考试分数,并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们难以去真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爱他人,也难以对学习和研究产生真正的纯粹的兴趣。至于课外活动,大多也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有真正的触动和收获。受功利主义驱使的人们,在收获着18岁的成功时,却在失去在人生更重要的阶段(30岁,40岁,50岁...)时成功的能力。

当下的中国、美国以及全世界,面临着许多急迫的问题,包括贫富悬殊、种族对立、宗教纷争以及气候变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代代有胸怀有格局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地去努力。当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只关注个人成就的利己主义者时,上述问题就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只会愈演愈烈。在次贷危机中华尔街(尤其是高盛公司)从“毁灭美国”中大发横财就是一例。要知道,高盛的员工几乎都是美国最顶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刻,哈佛大学振臂一呼,意在通过改革美国大学的招生规则来逆转美国教育中愈来愈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重塑美国的传统美德。不管他们的目的能否达成,这对我们学生和家长都有着深刻的启发。

我想,与其在技术层面上去适应这些变革,还不如从内心和价值观层面真正拥抱这些变革背后的精神:我们的学校教育(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还应该努力培养有担当、有情怀、有格局有操守的未来社会精英。所以,与其让孩子考十几门AP,还不如带着孩子去真正研究并试图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与其让孩子在多个机构蜻蜓点水般地做义工,还不如让孩子数年一日去跟踪关爱一个弱势群体中的孩子,不管他是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还是自闭症患者。我相信,这些做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录取名校,更重要的也是更根本的是,他会造就一个更好的人,一个能走得更远,做出更美好事业的人。

为什么哈佛毕业生的家长不敢炫耀

美国的教育系统和制度和中国不一样。大学只是学习的开始,进入哈佛只是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起跑领先了一百米。这一百米的优势能不能保持到最后,还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进了固然可喜可贺,没进也不必垂头丧气,人生的路还长着呢。

中国人很聪明,凡事都想走捷径。过去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中状元。于是功名利禄,甚至驸马爷,都有了。现在是考上清华,北大,然后是北京,上海好单位随便挑,一辈子也是吃喝不愁搞定。用人单位也推波助澜,认为清华,北大学生一定聪明,甚至病态的认为本科不是清华的清华研究生也不行。真的是一考定终身,一考吃终身。来到美国,我们还是如法炮制,首选当然是哈佛,名气最大嘛。以为进了哈佛就进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进了保险箱了。录取了就跟中了状元一样开心,到处去传授经验,享受大家仰慕的目光。再写上几篇像《哈佛女孩》,《三招搞定哈佛》之类的文章。搞得那些没被录取的家长真的是羡慕嫉妒恨,恨铁不成钢,认为自己的小孩真是没用,这一辈子都要输在这起跑线上了。如果录取了,那风光的可就是我了。最近还有自封的哈佛面试官(哈佛没有这么个官衔)到处开讲座,骗吃骗喝。每次这种经验讲座总是人山人海,家长总是拉着自己的孩子去听。无形中让孩子觉得上不了哈佛就是失败,就对不起父母的一番苦心,压力山大。

哈佛当然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哈佛早期一百多年其实是一所神学院(耶鲁,普林斯顿也是神学院),专为美国培养牧师。哈佛本人就是个牧师,最初的十几任校长也是牧师。学生都要出去传道,传讲神的话语。学生毕业的唯一条件就是能完全读懂拉丁原文的圣经。现在每年的毕业典礼都有学生上台朗诵一篇谁也听不懂的拉丁文,就是延续了这个传统。最早的校训是追求神和教会的真理,后来才改成追求真理。神学院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牧师们去探索神创造万物的奥秘,这就是为什么遗传学的鼻祖神父孟德尔会莫名其妙地去研究豌豆的杂交,毕业于剑桥三一神学院的牛顿会前半生研究自然科学而后半生研究神学。哈佛后来又增加了医学,好多解放前来中国的传教士就是一边治病一边传道。早期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是不赚钱的,既不能带来名也不能带来利。这也是为什么在注重实惠的中国几千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好不容易出了个《九章算术》,还被算作奇门异数,也不知道作者是谁。换了我也不敢署名,不去考功名研究这个,老婆知道还不给我拼命啊。遗憾的是现在也没有,中国的高校还是在追逐名利。我有一个同学好不容易做出了一点成绩,马上学校就给他加官进爵,申请院士和经费,行成一条产业链。他现在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开会和要钱,根本无法再做什么研究。更有甚者一个脑瘫诗人写了几首好诗,马上给封了个作协副主席,到处请她去作报告。

哈佛的历史传统决定了她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殉道精神的真理追求者,决非名利追逐者。哈佛提倡的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帮助提高社会。所以虎妈的女儿决定去参军,我一点都不奇怪。但虎妈听到后先是惊呆了,尽管她后来她说为她女儿的决定而骄傲,但我根据她期望她女儿出人头地的教育方法,猜想她一定肠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上什么哈佛,上个州立或军校还能免掉学费,她也不用那样虐待她的小孩,她的小孩也可以有个快乐的童年并轻轻松松地上个好学校。还有一个上非诚勿扰的小伙放弃他的律师工作要去非洲做几年义工,国内好多人也觉得无法理解,怀疑是不是真的。比尔盖茨这些年也是三天两头往非洲跑,他的基金在农业和医疗卫生投了很多钱来帮助非洲。这些都是得着了哈佛精髓的真正哈佛人。如果他们的父母懂得哈佛精神,他们会为他们的小孩骄傲,但绝不会炫耀。如果不懂,他们一定后悔把他的小孩送进哈佛。

真正的哈佛人是一群为真理,为国家,为社会而献身的殉道者。他们是一群不计回报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人,是美国社会的真正精英,回馈社会的观念已深深扎在他们的内心。这些人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里就是一群傻子。比尔盖兹到中国去宣传裸捐,据说那些中国富豪没一个人理他。中国人才没那么傻,把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或贪来的钱拿去送给穷人,一辈子不白忙乎了。不给自己小孩给外人,神经病么。但在美国却有一大批富豪跟随他,像扎克伯格,巴菲特,布隆伯格等。如果你有万贯家财,又不想全捐出去,那你最好别把你的小孩送到哈佛去。如果你不想你的小孩毕业后去非洲做几年义工,那你最好也要三思,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万一你家小子闺女耳根软,给洗脑了,到时你就会像虎妈一样惊呆了。

哈佛毕业生每年都有一批(10%左右)精英投入政治(各级政府,军队,使馆)和非营利性机构。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民主社会,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当官的就像孙子。媒体经常拿政治人物开涮,嘲笑和取笑政府官员,也监督他们。我其实很佩服在美国搞政治的人,不是佩服他们的官衔,而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在美国做官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这和中国正好相反。我所在的这个小城市市长年薪才4万多,灰色收入是没有的,住房和车子都得自己买,可他乐呵呵的做了6,7年了。每次选举,他都早上六点多就跑到火车站,挨个跟我们这些跑纽约的上班族握手,叫我们投他一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只拿1美元年薪,一做就是12年。还有好多小城市市长干脆就是免费为大家服务。公务员(课程)工资是很低的,做到部长和国会议员也才十几万一年。相比之下,我那些同事动不动就拿百万年薪,对社会的贡献实在太小了。华尔街真的应该检讨,应该限薪。这些小孩的家长也许会为他们的选择而骄傲,但3,4万一年的工资可就炫耀不起来了,名利双收也是暂时没指望了。

美国是一个不崇尚权威的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享受。若贝尔奖得主也不例外,课讲得不好耶鲁学生照样把他轰下台。还是老杨聪明,跑到中国去,名,利,美女都有了。进哈佛只说明你四年前比较优秀,但不代表你现在还优秀,你还得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在同一个标准上竞争,证明你自己。你的竞争力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能力,取决于你这几年学会了什么技能,哈佛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平台而已。你说家长能不失望吗?名和利不见踪影,还得重新开始,公平竞争。我当年就特失望。想我一个堂堂哈佛博士(不好意思,年轻时我很狂妄的),一流论文也好几篇,公司学校还不随我挑。出去转了一圈,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进华尔街我是考进去的,四十个博士(哈佛博士两个)我考了第二,再经过几轮面试才杀进去。

华尔街是哈佛毕业生(占20%左右)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我们公司就有三,四百哈佛毕业生。不少吧,但我们公司总共有45000多名员工,也就是说100个员工里有99个不是哈佛毕业的。每年我们公司招100个左右新人,其中哈佛毕业生10个左右,藤校和其他名校占70%多。从这些表面数据上看,好像哈佛和名校的名头管用。其实不然,我们招的每一个人都是按同一个标准,人力部门先筛选一遍,然后两轮面试,按面试分数,择优录用,细节就不罗嗦了。哈佛的招得多并不是因为他是哈佛毕业生,而是因为这小孩确实优秀,并且招人喜欢。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哈佛毕业生吃亏了,因为申请我们公司的哈佛毕业生有一百多。虽然好的州立大学我们只招一两个,但哈佛的10%比州立的千分之一其实要难多了。如果他的小孩过五关斩六将进了我们公司,也炫耀不起来,因为他会在新员工培训会上发现邻居张三的小孩只上了个州立大学也混了进来。本来想写个《三招搞定x公司》,提笔三次怕是落不下来了。

高科技公司,硅谷(占15%左右)情况更糟。谷歌和微软也要考试,实际编程能力比学校名气重要多了。并且很难讲哪个公司更好,进小公司上市发财的例子到处都是。想炫耀也无从耀起。

咨询公司,教育和其他产业(20%左右)那更是没什么可炫耀的了。这些传统企业也就是个工作而已,名利是没有的。

哈佛毕业生上研究生的不多(20%左右),并且大部分上的都是外校。原因多方面,一是呆了四年想换个环境,二是研究生导师比学校更重要,三是哈佛并不照顾自己的学生。以去年哈佛医学院为例,它总共录取了165人,分别来自66个学校。因为医学院对GPA有很严格的要求,上哈佛其实很吃亏,差一点的学校拿高的GPA要容易得多。哈佛和中国学校相反,她是排内的,她鼓励学生走出去。拿我那个系为例,我那一年招了8个研究生,居然没有一个是哈佛自己的学生。她也不鼓励自己的博士留校,我们系的4个助教全是从外校招来的。我认识的三十多个博士没有一个留校任教的,这和清华,北大完全相反。

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系统和制度和中国不一样。大学只是学习的开始,进入哈佛只是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起跑领先了一百米。这一百米的优势能不能保持到最后,还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进了固然可喜可贺,没进也不必垂头丧气,人生的路还长着呢。通往罗马的路绝对不止一条,成功的路更是多了去了。美国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国家,你如果是个人才,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出你的光彩。

哈佛女校长在西点军校发表了一场超震撼的演讲,也许能改变你的一生

今天来到西点军校,我倍感荣幸。我的家庭和军队有着很深的渊源,我的曾祖父188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我们家里一直以此为豪。

我曾祖父叫Lawrence Davis Tyson,我最近拿到他的成绩单,我才发现,他在他的年级里排名51。这可能听起来不算差,但其实当年他所在的年级只有52人。他的成绩比1861年毕业的George Armstrong Custer(美国内战著名将军卡斯特)好,卡斯特是1861年毕业那届倒数第一;但是没有Ulysses Grant(尤里西斯-格兰特,美国第18任总统)好,1843年毕业的39人中,格兰特总统排名第21。格兰特总统曾说过,当时在西点军校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看小说。最近我在读我曾祖父的遗稿,我发现他和格兰特总统相似,都喜爱文字。

我的曾祖父年轻时是少尉,曾在美国西部驻扎。就是当时,他遇到了我的曾祖母,开始给她写各种深情款款而又充满诗意的情书。他甚至在其中一封中这样写道,“我怕我写的太频繁你会厌烦。”在他们认识以后的第一个圣诞,二人互送礼物,是剑形的围巾扣。我的曾祖父把这看做二人结合的信物,他说,“再也没有争吵,没有战争...我们两个人已经对彼此缴械投降。”后来,我的曾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升任将军,当选为美国参议院的参议员,在任上去世。

而今天来到西点,我想谈谈,语言对于领导力、富有感染力的言论对于一个领袖、以及人文科学及艺术对于培养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在西点谈领导力似乎有点“班门弄斧”,毕竟西点从1802年就开始成为领袖训练营了──尽管可能不为世人所知。“领导力”一词,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地出现于书中──亚马逊上关于它的书有18万多本,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关于领导力的索引也有170多万条。

但是我们看到,这么多关于领导力的书,真正成为领袖的人却很少。所以我们会问:是什么造就了一位领导人?领导人是坚定果敢的,还是灵活多变的?他们应该有远见,还是应该更务实?他们应该多考虑自己,还是多考虑他人?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领导人?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难以达成一致,然而有一点就是,领袖们往往可以激励其他人挑战自己,做他们觉得做不到的事情。同时,当我今天站在这,在这个全球最好的领袖训练营,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答案:西点军校不仅是全国第一所工程学院,也是一所致力于人文教育的高校。


美国西点军校举行毕业典礼

西点军校致力于人文教育,是有原因的。最近英国文化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在国际上,超过半数的领导人持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学位,而75%的商界领袖表示,最重要的职场技能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即: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然而,为人们传授这三种能力的人文学科,正在面临危机。一些立法者认为人类学、艺术史和英语专业的学位不实用。他们呼吁“多要电焊工、少要哲学家”,从财政上削弱对各个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系部的支持力度,更对人文学科造成了伤害。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西点军校的人文科系却发展势头正好,这又是为何?当其他高校都在降低人文教育要求的时候,军事院校却在加强。在过去的50年间,西点军校已经将其课程转变为通识性质的人文教育,其毕业生具有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知识,拥有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变化无常的世界中的能力。在这里,人文学科正是构建自我意识、性格特点,以及真知灼见的源泉,也是保证领导人与他人交际的内在动力。


人文科学对于领导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01 成为一个领袖需要洞见

小说家Zadie Smith说,作为一个领导人,有洞见很重要,洞见是一种“天赋”,是能够聆听多种声音,能够对不同情况充满敏感度。西点军校对于领导力发展的诠释是“一个人认知自己的能力,以及多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像“护照”,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多元思考。

我研究历史,通过研究过去,历史给了我多种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视角。数据单独存在并没有价值;历史也不能告诉我们一切。正如巴顿将军给1944年在西点上学的儿子信中所写,“要成为一个杰出的军人,你一定要懂历史。日期还有详细的战术策略没有什么用,你需要知道,人的行为。打仗并不是要打败一个人的手上的兵器,而是打败他的灵魂。”


富兰克林

我的偶像,历史学家J.H.富兰克林这样说道,“以知识武装自己”,以史为鉴,抗击种族歧视。“直面历史,正视过去,”他这么说过。一些历史遗留的传统,仍在控制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富兰克林通过矫正这些传统中的错误改变传统,他对于事实与真相有着清晰的认知,尽管这些真相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亦或不为人所承认。

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做这件事。写作需要耐心与毅力。但是回报也是巨大的。用历史破除愚昧,当我们有勇气挑战所谓的“真相”,为我们的过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诠释。正如富兰克林2003年所说,“正确的历史,是美好的现在与明天的基础。”


02 除了洞见,领袖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常常说,教育和上岗培训不同。工作中,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战士知道,在战争中,我们一定要灵活,瞬间了然复杂局势。如果说洞见让我们看清情况的话,多视角就是给了我们创造性应对挑战的能力,而随机应变则能助我们应对意外之事。

在西点,我知道训练学生的方法是将其置于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这叫做“Friction”。这样你的思考能力会超出你本身原有的能力。文学、艺术、音乐、历史──这些都是“Friction”,因为他们或令人费解或引人深思或激动人心,都会让我们质疑,前进,以全新的方式,重塑自我与世界。


丘吉尔

03 领袖如何运用语言变得更有说服力

丘吉尔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深知语言的力量。在桑赫斯特军事学院上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做了人生中第一个公共演讲。他站在伦敦街头,集合众人,反对禁酒运动。数十年以后,在二战中,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发表演说,坚持抵抗德国侵略。所以,他最后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和平奖,再合适不过了。

语言的力量是无法抗拒、无可争辩的。很多时候,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往往是那些将语言视为行动的领袖们。正是这些领袖,激励人们,战胜内在惰性,敢于冒险。这些领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语言天赋,都可以通过语言来鼓励他人。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才能够理解往昔决策者的智慧、灵活多变且能够作出正确决策,才能培养激人奋进的语言能力。

最后,我希望大家,代表你我,负起责任;代表国家,肩挑重担。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要代表人文学科,走在前列──因为人文学科代表着人类经验和人性洞见的传统。希望大家认识到人文所赋予各位的特质,在生活中重视人文,向他人宣扬人文。让《伊利亚特》成为你的枕边书,让自己成为人文的力量,成为人类未来的力量。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