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闻网 - 澳大利亚新闻 - 澳大利亚中国新闻门户 | Australia Chinese News Portal

 找回密码

搜索
ACNW QR CODE
ACNW WECHAT QR CODE

铁娘子的葬礼

2013-4-19 11:19| 发布者: old_acnw | 评论: 0

导读:和执政时一样,撒切尔夫人即便陨落了,也在剧烈地撕扯着英国社会。

 

 

        灵柩即将通过的道路已被封锁,道路两边的隔离栏早已架好。距离“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葬礼正式开始大约还有一个多小时,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附近却出奇的冷清。

        想象中等候的人群并没有出现,两边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西装革履的人们,也都没有停下脚步。倒是三步一岗的警察特别醒目。

        撒切尔当年的松绑政策让圣保罗大教堂毗邻的伦敦金融城成为全球金融翘楚,但那些最受益于“撒切尔主义”的人,似乎并不想牺牲一两个小时的交易时间,来为这位现任首相卡梅伦口中的“英国拯救者”送上最后一程。

        临近葬礼,嘉宾们渐渐来到,圣保罗大教堂前的人群开始拥挤,不时发出欢呼声。欢呼声与撒切尔无关,而是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而起。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前领导人,既能在生前被民众爱恨分明到如此地步,又能在死后继续撕扯着整个社会。

        自撒切尔去世的消息发布后,英国上下,从政客、名人、媒体到普罗大众,都纷纷“站队”,非“左”即“右”,完全没有中间地带。如果按阶层来简单划分的话,就是穷人恨、富人爱。

        谤满英伦

        在葬礼现场,退休教师大卫?马修手持一把黑伞,伞上用白字写着:“我今天来这里不是为撒切尔,而是为她给这个社会造成的破坏哀悼。”

        “撒切尔上任以后推出了一些政策,这些政策直到现在还令我们受到负面影响。其中一个政策是出售国有公共基础设施,英国铁路公司就是其中典型,还有其他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被出售),很多人从中赚了很多钱。”马修告诉记者。

        撒切尔首次出任英国首相是在1978~1979年的“不满之冬”后。在那个冬天,不满薪资和生活现状的英国工人们在全国发起大罢工。在撒切尔上任后的前两年,英国经济萎缩了3.5%,失业人数增加了100万,社会动荡时有发生。

        撒切尔开出的药方则是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四板斧:私有化、货币控制、福利削减、打击工会。在她主政期间,英国石油公司、英国宇航公司、英国联合港口公司的国有股份纷纷被出售,短期内导致不少人丢了饭碗。

        “你没有去英国北部采访,如果你去那些过去的工业城市、靠重工业生活的地区、矿区等,你就会知道撒切尔到底对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才是真正被撒切尔发展政策所抛弃的那部分社会和人。”木匠乔治对记者说。

        撒切尔8日去世后,不少当年的矿工把这一天欢呼为“伟大的一天”。“对工会来说,这来得不够早,我高兴自己活过她。”8日年满70岁的达勒姆矿工协会秘书长霍珀说,“这是我度过的最好的一个生日。”

        1979年,英国因罢工损失了大量工作日,著名的“英国病”(即过大的工会权力)被认为破坏了脆弱的经济。撒切尔对此进行了重大改革,她遏制了当时势力强大的工会,也引发了英国史上最激烈的劳资纠纷之一。1984~1985年冬季,持续的罢工令全国矿工工会与政府进行了最后的摊牌,最终撒切尔政府以立法限制工会权力取得了胜利。

        支持者最常提到的评价,就是撒切尔“驯服了工会”。但反过来,一些矿工组织至今都对她恨之入骨。“她完全憎恨劳动人民。”霍珀就说。

        马修还告诉记者,撒切尔在任期间,削减教育经费,取消学校免费提供牛奶的政策,有“牛奶掠夺者”的绰号。她的许多政策对于底层不富裕人群的伤害很大。

        尽管在撒切尔执政的11年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2.5%,算是走上了正轨,但也确实付出了贫富差距扩大的代价:在撒切尔上台时的1979年,英国有150万人失业,但到了1984年时,失业人口已近330万。有分析说,撒切尔“杀死”了福利国家。

        从事残疾人慈善工作的海伦,浑身贴满了现任政府官员的头像照片,身上穿的T恤上还写着:“不死的噩梦”。她向记者表示,她是来反对现任政府削减社会福利,给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造成更多的生活困难。

        “现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撒切尔当年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社会中最穷的人群和残疾人群。”海伦说。

        功过几何

        但应当承认,尽管改革带来巨大阵痛,但“撒切尔主义”对英国摆脱当年的经济困境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到了1988~1989年时,英国经济开始好转:通货膨胀率从18%下降到8%,失业人口降至160万,人均收入有所改善,财政出现盈余,出口增加;而英国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回升,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982年在马岛战争中击败阿根廷。

        撒切尔执政期间提倡的私有化、货币主义、去监管化、减税、打击工会力量、颂扬创造财富而非财富再分配、改革福利制度,以及所谓的“反凯恩斯主义”理念,与大洋彼岸的美利坚“里根主义”遥相呼应,都力图依靠“小政府、大市场”为经济注入活力,至今在西方世界广受认同。

        “那么多撒切尔夫人为之而战的信条,现在已成为我国上下广为接受的政治原则。”卡梅伦说。

        “她正确理解了当时人们的渴望,她正确认识到我们的经济需要改变。” 作为保守党传统的敌人,中左翼的英国工党现任领袖米利班德日前援引撒切尔的言论,表示政府过分介入诸多领域是“荒谬的”。

        “无论如何,撒切尔夫人作为对时代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她所做的这些肯定是值得大家记住的,而且现在她的一套经济意识形态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起主导作用的。”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此前表示,“撒切尔主义”到现在为止已经被多数国家的执政者所接受,像欧盟和美国,就把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财政平衡作为所有经济政策的基点。

        一些英美评论人士认为,“撒切尔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一支,充满了一定的右翼保守色彩。比如撒切尔的货币主义理念,在通胀率与失业率“二选一”的情况下,会明显倾向于控制货币总量遏制通胀。但与此同时,失业率问题却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相比于欧洲大陆的福利国家,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很明显。

        有数据显示,在撒切尔治下企业竞争力逐步提升的同时,英国的基尼系数从1979年的0.25,上升至1990年的0.34。

        而对几年前金融海啸的肆虐,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普遍思考起自由市场的具体实践问题,一味放松监管可能适得其反,“自由市场追求的是资本利益最大化,而非社会利益最大化”等声音开始闪现。

        尽管葬礼现场出现了不少抗议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只抱着怨念。做办公室家具生意的马克,像是来看热闹的,他说起撒切尔时就有点情绪复杂。

        “她应该获得这样的葬礼待遇,因为无论如何她毕竟是英国在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首相了。”马克说。

        身背一个黄色木质棺材的乔治,是个从英格兰西南部多赛特郡坐了两个多小时火车赶来的木匠,他背着的棺材上写着“渴望变革”。乔治认为,现在社会的困境和当时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打击,并不是撒切尔个人所为,更多的是因为唯利是图、贪婪的制度所致。

        现在看起来,撒切尔即使去世,也仍在“左右”之间激烈地撕扯着英国社会。尽管对她的颂扬响彻在政商两界的“精英群体”中,但也有工党议员把当前“败坏的社会、糟糕的经济和缺乏精神理念的国民”怪罪于她。

        有“红色肯”之名的伦敦前市长也没有在撒切尔去世后放过她。“红色肯”指责撒切尔是目前英国住房危机、银行危机和福利危机的制造者。

 


相关阅读

热门新闻 Hot
关闭

友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澳洲新闻在线  

Copyright © 2012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

返回顶部